打破“两张皮”非易事地方国企搞市值管理难度不小

  又到了年报密集发布的时期。近年来,上市公司透明度不断得到加强,之前被认为是“巨无霸”的央企、国企都会召开直播的业绩说明会,公司领导层和研究机构、投资者进行面对面的充分交流,使得双方观点都予以充分表达,投资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上市公司的想法,上市公司也了解了投资者们的诉求,形成了一股相当的好的风气。

  笔者注意到在多场业绩说明会上,多家央企、地方国企的经营层都提到了“加强市值管理”这个概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标志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机构从“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虽只有一字之差,却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定位,也对未来的国资监管思路、管理方式和改革方向提出了全新要求。

  国有企业“要做好市值管理”并不是一个新鲜提法。伴随全面注册制实施和长期资金市场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未来A股市场市值将是吸引投资者价值投资的重要方向标之一,尤其在国资监管部门“管资本”的新形势下,做好市值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的意义重大。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最优化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主要内容有: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和最大限度地经营价值。

  不过,作者觉得,虽然政策氛围已形成,但想让国企经营者重视“市值管理”,在制度建设上,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以笔者了解到的某省情况为例,该省是传统经济大省,单省国资委就控股了近20家省属上市公司,同时又分属于多个集团公司,经营情况参差不齐,很难用“一个办法来解决各家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数量颇多的省属企业公司,总资产规模已近2万亿元,其中有超15%的资产在省属上市公司上,贡献了超过35%的营业收入和近40%的净利润。其中,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所在的领域为传统行业,就市场资金的喜好来说,这一些企业并不在被追逐的热点上,它们的成长性也缺乏想象空间,且不少业务多处于产业链的中游位置,盈利也能力相对有限。

  这个情况并不是该省特有的。不少地方的国有上市公司中,相当部分属于公共事业型国企,分属电力能源、路桥交通、当地传统优势制造业等,优先保障国计民生是它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各地的情况也都比较接近,大部分存在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两张皮”的现象,在一些竞争行业里,它们虽然在净资产收益率上占有优势,但估值水平都比较低,不仅无法反映其内在价值,还直接限制了省属企业利用长期资金市场做强做大国有资本的意愿。

  笔者粗略统计发现,相当部分省份的省属上市公司已超5年不进行过任何重大并购或重组,且市盈率基本低于行业中位值或平均值,这让这些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受到比较大的压力,也很难通过增发、配股、换股等方式实现资本扩张,进而时上市公司发展空间受限、转型步伐迟缓,这又抑制了公司的市值,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国资考核体系,无论是以往的“两利四率”(总利润、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和资产负债率),还是现在的“一利五率”(总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营业现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都只关注财务报表表现,而忽略了报表以外市场价值对上市公司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性。

  不过让人比较欣喜的是,在今年1月2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产权管理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1月26日,国资委党委在《学习时报》刊发的署名文章中,再次明确要深入推动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完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充足表现上市公司线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也明确了国资委将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

  不难看出,一个更为科学、更有效的考核体系正在积极酝酿之中。笔者建议,对于国有企业加强市值管理,国资管理部门可在现有的“一利五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市盈率、市净率等相关考核指标,通过与同类上市公司的横向比较、与上市公司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引导国有控制股权的人关注长期资金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合理评价。具体来说,对公司价值的溢价倍率,设计出不同规模、不一样的行业、不同板块公司的基准市盈率模板,并结合各地国资国企的真实的情况,在适当时机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办法,积极引导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还应正式建立市值管理长效考评机制,要将市值管理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将高管收入与企业市值高低进行挂钩,充分提高管理层的资本运作意识,尤其是对股东的回报意识。

其他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