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播系统:应用领域尚有很大延伸空间

  录播,在教育教学领域是很老的话题了。早在五六年前,慕课(MOOC)被引进来之后,国内有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建设了一些慕课平台。其后,为适应国内教学需要,录播系统在高校范围内得以推广,至今已经普及,而且需求上逐渐定型,绝大多数都是用在录课上。国内中小学借鉴慕课的方式,用在日常教学上,于是录播得以逐渐普及。中小学的教学以知识点传授为主,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拍摄,就形成了一个微课。

  虽然给人的印象并不新鲜,但是录播系统也在进行着自身的进化,而且日益成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支撑力量。如智慧教室,就是整合了录播、多媒体、物联网等相关的应用方案,大多数都用在分组教学模式。最近几年,智慧教室的发展慢慢的变快,云录制、云存储的模式大范围的应用。如文香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搭建了一间智慧教室,副总理曾经去参观过。在高校落地的引领下,很多中小学录播系统中也采用了云录制、云存储。

  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但是采用了新技术,并用在了新系统中,也就产生了新价值,具备了新动能。

  如目前多媒体教室,各校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备了,多媒体黑板、投影、扩音系统等,慢慢的变成了标配。延伸的功能则有录制,能轻松实现评课、实时直播之用。后来在技术上增加了双向、多项的传输,也就有了交互功能。

  人工智能、大数据是当前热门技术,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与推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将来它们被引入到教室内,会给师生一个更加舒适方便的教学环境。像北京文香已经在研发这样的新产品了。

  现在课堂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之一。高校与中小学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大学以全程授课为主,师生互动很少,因此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难度大;中小学的师生互动频繁,因此,有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会比较多。目前,众多品牌的录播平台都有数据分析系统。它根据中小学教师的授课时间、板书时间、课件应用时间及学生的互动时间等各类时间段进行分析。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在教学上,在教务、后勤上也大有用武之地。如考勤系统,在学生自由度比较高的大学,就要使用到新的智能技术。人脸识别的功能能嵌入到录播系统中。只要学生进教室上课,系统就可以“刷脸”记录,而且这种记录是全程的,因此更加准确和可信。

  现在的数据分析已经应用到新产品中去了,接下来就是提高精准度的问题了。技术的进步,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即使技术上产生飞跃,也必须有之前的漫长的探索过程。其实,真正可贵的是树立技术进展的目标方向。有此,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在其他新技术的影响下,这一段时间会大大缩短。

  录播的市场有个特点,目前普教的需求量远大于高教的需求。这当然是中小学庞大的数量基数所致。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现在每个班级都普及了录播,覆盖率非常高。但中小学的需求比较单一。因此,对设备提供厂商而言,产品附加值不高,需要靠“走量”。这块市场,以国内企业目前的实力,可以大部分满足。高校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小众,对定制化的需求较高,对企业技术实力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设备,国内企业还无法提供。

  国家很看重教育多媒体和录播设备,在职教和高职领域专门出台政策进行推广普及。

  国内企业除在核心技术的不足仍待时间弥补之外,引领客户的真实需求的能力也还有待提升。市场需求,当然在很多时候是用户提出的,但在不少时候也是厂商引领的。整个智慧教室的搭建和多媒体的运用,涉及到很多新形式、新技术,教师不可能一下子掌握,需要有人专门帮他们挖掘出新需求。这对厂商来说是商机,但是不少厂商只把目光聚焦于旧需求上,而错失了对新需求的挖掘,便与新的利润增长点白白错过,不能不说是遗憾。

  因此,市场的引领意识与弥补技术短板,是国内厂商要做的最优先的两件事,而且一个也不能少。

其他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