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中国近代历史中抗日战争的内容,怎么样才可以用20分钟讲清楚抗战精神?”“推荐你读一读《中国历史》……”
宁夏回族自治区2020年举办第四届全区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接到参赛任务时,当时正在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专业读大三的李梦越一度找不准方向。在马院副院长张艳指导下,李梦越用两个月时间准备课件、修改讲稿、录制讲课视频,最终获得二等奖。
李梦越说:“思政课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没有人情味的,也不是只会讲干巴巴的理论知识。通过参加比赛,我的‘另一扇大门’打开了,我找到了站在讲台上的自信,讲课水平在螺旋式上升。”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读研后,她又加入学生微宣讲团,和队友一起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从院赛到国赛、从青涩到成熟,李梦越是宁夏大学用思政知识书写青春实践的优秀学子之一。近年来,宁夏大学注重组织并且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热爱思政课、学好思政课,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同时思政课教师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丰富育人资源,积极构建让学生体验最生动、最鲜活、最有效的大思政课,引导学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06年刚到宁夏大学任教时,张艳和同事的思政课教学主要采取板书和PPT等传统形式进行。此后多年,引导学生大讨论、分小组进行社会实践、参加赛课等启发式教学法,成为她和同事探索出的新教法。
如今,宁大本科生修读思政课,要在网络课堂、学校课堂、社会课堂3个平台进行。
2020年以来,一些教育学生的方式因疫情发生明显的变化。若无法开展线下教学,思政教师就需要在线直播、录播课程,并通过App软件推送各种网络资源。图书馆、名师讲坛、各科学习资料,都被集纳在线上平台。
“疫情发生后,大量医护人员勇挑重担、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孙姝源注重参加社会课堂,在讲思政课时,带上了丰富的动作和表情。
“要有一些沉重感。”张艳纠正说。习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要求,包括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的“情怀要深”,不只是张扬热烈,有时候需要内敛于心的深沉情感。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但讲故事时不能单靠文字,还要运用好声音、语调、手势甚至眼神等传达故事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
此后,孙姝源不断努力,在2021年6月学校举办的“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获特等奖,并被推荐至自治区参赛,又被评选推荐参加2021年7月的“国赛”。
“思政课教师不单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一项值得终生奋斗的事业。”孙姝源说,大一时,自己对本专业的认识十分浅显,对能否学好这个专业没有底气。通过多次参加比赛和张艳组织的凌云宣讲活动,“我认识到,思政教育就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洗涤灵魂的过程。”
回顾成绩,在“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的国奖成果中,截至目前,宁夏大学只摘得过三等奖。张艳说,“思政课教学不唯书、只唯实。学校并非唯赛事荣誉论教学成果。虽然不能只通过比赛判断思政专业学生的讲课能力,但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不断提供更高的赛事平台,促进其得到锻炼成长。”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平视世界的一代如何慢慢地加强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怎样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除赛课外,如今,宁夏大学慢慢的变多的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通过参加朗诵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答、拍摄微电影、大学生讲思政课等社会实践,慢慢地加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每学期结课前3周,张艳带的本科班学生接到课程社会实践任务后,会以小组形式热情参加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有人写脚本、有人拍视频、有人写辩论词、有人上台朗诵,将对思政理论的思考写在调研报告中、拍进微电影画面里、制作在手工展板上。“每学期最后1周的两节课就是集中展示环节,00后学生更喜欢自我表达。”在张艳看来,大思政课的实践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思政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的理解。
在宁大马院,约40%的思政专业研究生是“跨考生”或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的。从往年就业数据看,约95%的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思政课教师工作。因此,张艳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讲课表达能力。
不过,教师们一致认为,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需要多一些耐心,急不得、但也慢不得。
第一次参加学院比赛时,20分钟的讲课并不流畅;协助导师上网课时,提前讲完备课内容,因缺乏随机应变能力导致冷场……在校时,宁夏大学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宋佳曼,曾为怎么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感到困惑。
“如果备的课讲完了,其实可以和学生互动交流。对于希望互动的学生来说,如果得不到回应,就会觉得这节课无趣”“胆子要大一点、说话声音要洪亮一些”“没事,别紧张,我们都是给你上过课的教师,接着讲”……
从备课写教案、梳理教学思路,到用PPT呈现授课内容、教育学生的方式的运用,再到得体的语言表达,读研期间,宋佳曼是在自我克服心理障碍、个人努力和老师的鼓励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她深知,思政课教师要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译家”和“宣传员”。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坚持下去。
临近毕业时,作为学院10名学术论坛汇报者之一,宋佳曼完成了关于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价值研究的论文答辩。洪亮的声音、得体的语言动作和清晰的逻辑表达,使得范院长表扬说:“一段时间没见这娃娃,脱胎换骨了。”那次答辩,她获得学术论坛一等奖。
宋佳曼现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宣传统战科工作。她说,虽然并未成为一名思政教师,但思政专业的学习,对自己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研时两次参加讲思政课的经历,提高了自己的思政理论知识水平。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自信心,对现在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张艳说,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最大的感动就是见证学生的成长。其实学院有很多像宋佳曼、孙姝源这样的学生,只要愿意努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成长。
“什么是爱国?”课前,张艳会将一些开放式问题发在线上学习平台,安排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作答。
“爱国只是一种情感”“爱国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具有政治性”……大家以论坛跟帖的形式在线个班级同上的思政课,公屏上的跟帖量有数百条,不同观点在线上相互碰撞。
“这样的讨论,往往会让真理越辩越明。”张艳将这种形式称为“对分讨论”。遇到辩论激烈的话题,她还会组织学生成立正、反方小组,下节课时进行课堂辩论。“有些课程内容需要引导学生用发散型思维学习。学生间存在观点分歧时,教师不能回避,需要继续组织辩论,并给予正确引导,这就是一种思想价值的引领。”
宁大马院的线下思政课,采用“一课多师”形式进行,由多名教师组成1个课程小组,将每门课分成若干专题,轮流担任主讲者。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由7名教师各讲1个专题,学生每学期能见到7名教师。张艳认为,集体教研能让教师的教法实现融合与突破,得以互相借鉴。对于学生来说,过去上1门课只见1名教师,现在能见到教研室所有教师。“像追剧一样追思政课”是宁大学生给出的评价。
张艳将这种“学校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三课堂”联动起来,以“专题讲授”+“对分讨论”+“实践展示”教学“三方式”有机融合的教育学生的方式称为“三三联动”的育人新模式,并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积极推广。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既能敏锐捕捉世界形势和中国发展的各种信息,也有自身的信息偏好。”张艳说,“学院组织学生对这种教育学生的方式进行点评。对思政教师来说,是激励,也是挑战,倒逼同事们不断尝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打开方式,让思政课变得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亲和力,更受00后欢迎。”
张艳和记者说:“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