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的思政教育,时刻把握课堂动态慢慢的变成了推动常态化录播的最根本动力。作为督导资源,时刻记录教师在课堂的情况,在某一种意义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存档的“证据”,在某些特殊时刻能够准确客观反映课堂情况,所以资源存档既要求客观,未编辑,有备份才能够很好的满足要求。
录制的资源在发挥督导档案的前提下,并且要能够具有教育性,保证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既要按照教学规律反映课堂情况,满足学学生学习需要,教师自我提升需要,不能单纯想监控一样,监控只是一种安防数据,所以课程资源既要按照教育录播的逻辑记录课堂情况,同时能满足教师的需要,能够直接进行二次编辑,赋予其更多的教育性,甚至是艺术性。
资源平台慕课化这点是从高校学生学习机制与普教的差异决定的,普教也在倡导翻转课堂,微课学习等等,目前摆在眼前的一个客观问题就死终端问题,虽然倡导BYOD,但是目前还没普及,高校就不同,手机人手一部,电脑,网络都不是问题,这就解决了终端接入问题。此外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时间等条件。如何能够让常态化的课程资源满足当下学习模式需求,对接平台的功能成为一大问题,纵观当前各大厂家平台,由于一是各家从普教市场发展过来,而是慕课兴起时间不久,平台还是满足在简单的直播,点播等应用,或者围绕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若能够按照很多很成熟的慕课学习平台的方式去设计,也许会有更大空间,否则这些资源又要重走一师一优课的老路了,教师虽然提高了,但是资源却睡着了。
应用:既然是常态化录播,当然满足常态化应用,录播设备能够接入整个教室中控网络,无需教师繁琐操作,这是慢慢的变成了共识和首要条件。
管理:由于高校学生自由度大,避免学生对设备的随意操作,已经大量设备的高效管理都要求录播操控能够高效有质量的对接物联网,纳入到统一管理的体系。
趋势:智慧管理,物联网已发展成熟,如果还在通过原有方式来进行操作,不符合信息化建设前瞻性的一贯作风。
2018年,录播市场更混乱了,更多资本,厂家进入逐鹿,更多场景,市场,需求涌现,究竟谁能逐鹿天下,问鼎中原,还是在理解教育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好,技术重要么?重要,但又不重要!因为各家对教育理解的程度其实未到需要拼技术的地步,如果整个市场都觉得技术重要,那真是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