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警告是保障海上安全的重要信息机制。随技术的发展,航行警告信息发布与接收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持续演变,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更高效、可靠的支持。
航行警告由海事机构发布,主要涉及突发的、可能威胁水上人命、环境、船舶航行安全的信息,通常以无线电形式对外发布,目的是向相关的单位、船舶、船员等相关从业人员传达有关海区和水域内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可能影响航行安全的变动情况,使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保障航行安全。
区域警告:又称远距离警告,覆盖整个全球航行警告区,主要指 A3 海区的航行安全信息;
沿海警告:由国家协调机构发布,覆盖沿岸约200海里范围,主要指 A2 海区的航行安全信息;
地方警告:港口管辖范围内涵盖近海的航行警告,是沿海警告的补充,一般指 A1 海区内的航行安全信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NAVTEX(Navigational Telex)的诞生与应用为海上通信带来质的飞跃,成为国际主流的航行警告播发系统之一。NAVTEX 是一种海上无线电警告系统,由国际海事组织(IMO)统一规范,是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的重要组成部分。
NAVTEX 通过指定的海岸电台,采用分时方式在同一个频率发布航行警告、气象警告、搜救信息等海上安全信息(MSI),最大限度避免电台互相干扰,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其有效覆盖范围一般为400海里。
为确保航行警告信息能够有序且有效地播发,国际上将全球划分为21个航行警告区域(NAVAREA),各区域由指定国家或机构负责管理。我国海域位于世界航行警告第11区。我国大陆 NAVTEX 播发台有7个,分别是三亚(M)、广州(N)、福州(O)、上海(Q)、大连(R)、天津(T)、湛江(Z)。
NAVTEX 播发的海上安全信息(MSI)主要种类有:航行警告(A*)、气象警告(B*)、冰况报告(C)、搜救信息(D*)、气象预报(E)、航服务信息(F)、航行警告(L*)。其中A、B、D、L 类信息为必须接收信息,L 类航行警告是对 A 类航行警告的延续、附加或补充。
NAVTEX 接收机又称航行警告接收机,是船舶上专门用于接收航行警告等海上安全信息(MSI)的设备,作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关键通导设备之一,成为大多数船舶的「标配」。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20》规定船舶需按以下标准配备航行警告接收机:新建船舶 A1 海区载客100人及以上的客船配一台,A1+A2 海区,A1+A2+A3 都需要配一台。
新诺北斗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航行警告接收机(NT-7001)搭载国产高性能 FPGA 芯片构建核心处理单元,凭借其卓越的并行运算架构与灵活可重构特性,精准实现对 NAVTEX 信号的高速捕获、智能解调及深度解码,支持国际标准频率 518KHz、区域频率 490KHz / 4209.5KHz 及扩展频率 486KHz 的全频段接收。
符合 IMO MSC.508(105)、IEC 62923-1、IEC 62923-2 等国际标准。
支持同时自动接收4个频率的航行警告、气象预报、搜救信息等海上安全信息,并通过程序选择特定站点或信息类型。
收到 A、B、D、L 四类重要信息时,屏幕将显示内容,并发出报警声音。
支持 NMEA、BAM/INS 接口,可外接打印机、报警设备等,实现船舶设备联动。
大容量报文存储,每条报文最高可达8000字符,最多存储1000条报文,可存储72小时的报文数据。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航行警告信息发布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演进提供了更多可能。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为代表的行业创新者,正积极探索航警可视化服务新形态。
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推出的新型伴随式航警可视化服务,按照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S-124 标准,将传统航警进行数字化再生产,并利用互联网实时发布。这些数字航警信息不仅能叠加在电子海图上,还能通过图形化呈现关键航行警示,实现航程中自动伴随、风险判别与预警提示等智能导航功能。
新诺北斗新款电子海图系统、北斗多功能集成系统等终端设备,已全面接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航警可视化服务,支持直接查询和图形化显示航警信息,目前已大范围的应用于珠江口、长江口、渤海湾等重点航行水域。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行业伙伴,共同推进推进航警可视化应用,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助力海事监管与航运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不断迈进。
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总部在福建厦门,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厦门市海洋行业龙头企业。公司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技术全国产化为目标,深层次地融合AI、物联网、北斗系统、卫星通信等前沿技术,致力于为全球航运用户更好的提供智能时空信息服务,历经二十余年持续发展,已发展为船舶驾驶舱智能化装备专业提供商、涉海政企智慧海洋解决方案提供商、AI+船舶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