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一块电子屏,一所乡村小学抢先上了“信息快车道”,以此来实现“弯道超车”,构建起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学校教育新生态。这所小学便是山东省日照市朝阳小学,他们的“数字化方案”为乡村教育振兴和学校质量快速提升找到了破解之道。
几年前,因为一块小小的电子屏,名不见经传的山东省日照市朝阳小学(简称“朝阳小学”)引发各方关注。
“有了课堂互动录播系统,通过远程网络,我们与新疆麦盖提县的小学实现同步课堂,两地的孩子同上一堂课,课堂上可以实时互动。”朝阳小学校长李芝指着教室里的电子显示屏介绍。
几年来,借助这一录播系统,两地师生经常同步教研、同步备课、同步上课,既提升了新疆地区的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汉语能力,也使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一援疆经验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
熟悉朝阳小学的都知道,这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薄弱小学,2017年3月成为日照市第一所实现普及型录播系统“班班通”的学校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不仅为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家校协作等带来显著变化,也构建了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学校教育新生态。
2017年,因为师资短缺,青年教师金晓玉走上朝阳小学的讲台后即被“委以重任”,教两个班数学并担任班主任,还要承担学校办公室的工作。
正当金晓玉有点吃不消又苦恼没时间辅导学生时,学校举办新教师培训,培训中关于微课应用的内容引发金晓玉兴趣。她便尝试将学生不懂的问题梳理出来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微课,上传到学校云平台供学生在家收看学习。
“虽然制作微课费时费力,但相比于给二三十个学生一对一辅导,还是更事半功倍。”微课很受学生欢迎,也成了金晓玉离不开的教学“好帮手”。课前,她会把知识难点制作成微课,帮助学生预习;有学生生病缺课,她把教学实录稍作剪辑变成微课推送过去;课后检验测试发现学生有问题,她信手拈来一个微课帮学生解惑……
期末,金晓玉的两个班数学成绩抽测从年级倒数跃居年级前列,让同事不禁对这个新教师刮目相看。说到底,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及时引入,让积极应用的金晓玉和她的学生幸运地成了第一批受益者。
提起学校安装的这套课堂实时录播系统,校长李芝开玩笑说,这是她“抢来”的机会。2015年,李芝调到这所新改建的学校任校长。面对这所仅有不足500名学生、23名教师且基础薄弱的乡村小学,李芝急需一个变革的突破口。
机会很快就来了。2016年春,日照市计划建设全市教育云平台,实现课堂实时录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李芝“捷足先登”,第一个找到云平台建设的技术负责人,要求把录播系统引入学校。在李芝看来,“这套系统足够支持学校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关键是造价低,学校负担得起”。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学生家长大多是当地农民,这套系统他们用手机或电脑可以直接接入……“我希望能够通过家校相互连通,让更多家长了解教育,关注、参与孩子的成长”。
就这样,2016年5月朝阳小学抢先搭上了信息技术快车,全区首个普及型录播教室在学校安装好。在李芝的多方努力下,2017年3月全校24套录播系统安装调试完毕,真正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班班通”,当年10月学校就与新疆麦盖提县央塔克乡双语小学开通了互动直播课堂,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输出与共享。
有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教师是否愿意用、用得好,能否适应教育教育学生的方式上的改变?这对于朝阳小学来说,似乎是更大的挑战。李芝心里明白,于是录播系统调试好,一整套新技术推进规划也迅速出台,其中提出“16字方针”——“蹄疾步稳、全力推进、活动催化、家校共享”。“简单说,就是动作要快、脚步要稳,好钢用在刀刃上。”李芝解释。
自从有了新技术平台,定期上传微课、课堂实录、教学随笔就成了学校对每个教师的考核要求。教学干部随时抽查,家长也在线监督,教师新技术使用情况直接与奖惩挂钩。同时,学校每周都有专项培训,让教师没理由说“不会用”。
老教师郑秀雪过去一直教初中英语,习惯了传统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来到朝阳小学后感到很不适应。起初她只是被动地根据相关要求上传微课,但一个学期下来,她惊奇地发现了自己制作的微课点击率很高,班里学生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此后,郑秀雪制作微课的热情慢慢的升高,竟然成了学校云平台上微课上传数量最多的教师之一。
“新技术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也让我惊喜地看到了教育变革的可能性。”有着20年教龄的教师陈丽丽感慨,有了智慧校园平台,很多工作只要一点鼠标就能轻轻松松完成。登录学校的录播系统,随便什么时间都能观摩任何一位教师的课堂。让她受益最大的是,通过课堂实录发现了不少以前从未注意的课堂小毛病,也因为这一些发现,陈丽丽对新技术、新课堂充满了欣喜与好奇。
当老教师都成了新技术的“铁杆粉丝”,整个学校的教学模式转型也就势不可当。“借助校园智慧平台和云录播,教师真正学起来、研起来、新起来、美起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场颠覆性的课堂变革正在发生。”李芝激动地说。
在朝阳小学的智慧校园平台,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一目了然。其中,教师上传资源数据统计排名最高的青年教师李宇,一共上传了1300多条教学资源、500多段教学视频。“智慧校园平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让我重新发现学生、理解了学生。”李宇表示,第一次上传微课资源后惊喜地发现,一向被她看来不爱学习的小朱居然看了6遍。事后得知,以前小朱爸爸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小朱遇到学习困难只好放弃,有了微课后父子二人一起登录平台学习……这件事让李宇深有感触,从此格外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因为她知道,上传的每一条教学资源背后可能都有学生和家长渴求的眼神。
在朝阳小学的课堂上,学生自信而自如的表现总让人称赞。小组合作、上网检索、成果上传……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常规操作”。放学回家,他们观看微课、自主学习,然后把作业拍照上传,“晒”到班级空间里。
“虽然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当娴熟。”李芝自豪地说,“在课堂教学上,学校实现了微课教学常态化、学习诊断数据化、家庭作业电子化。”
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学校摸索形成了“312翻转课堂”模式,即将课堂分解为3段12步,通过明确任务指引和操作步骤,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将学和教深层次地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无边界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每次课前,我都会发布‘5+5’作业作为随堂检测,从而帮助我精准了解学情,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易错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数学教师杨群说。
随着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灵性,常常给予教师意外的惊喜与幸福。
青年教师杜瑶瑶记得带领学生学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关于诗是苏轼“在泛舟西湖的小船上写的”还是“在湖边写的”,学生产生了争论。学生梓杨表示,自己在家看微课时发现《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两首,他上网检索了另外一首诗,发现苏轼在诗中清楚地说明,他是和朋友一起在湖上饮酒,朋友醉卧小船后,苏轼写了这两首诗……
“孩子们反映出来的深度学习能力,让我特别吃惊。”杜瑶瑶说,这无形中对她也是一种激励,让她真切体验到“教学相长”的愉悦。
除了课堂的翻转,智慧校园平台的广泛使用也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让教师更多地发现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
“在班级的展示空间,各项班级活动都是学生唱主角。”登录智慧校园平台,班主任董亚为透过“班级空间”里的“学生空间”,“发现了学生的另一面”,这也让她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珍贵的存在。
在班主任周小榆的记忆里,有一件事让她至今难忘:几年前的一天早晨,一位妈妈匆匆赶来找她帮忙。原来,这位家长不会安装和使用智慧校园软件。周小榆耐心地教她安装且注册账号,查看微课、收发信息……“这个软件太好了,以后我也能和娃儿一起学习了。”家长高兴地离开了,周小榆心里却不能平静——原来不是那个调皮学生的家长不支持学校工作,而是家长也遇到了“学习障碍”。
“像这样的家长很多,他们不是不关注孩子的教育,而是从理念、能力到方法都比较匮乏。”李芝表示,“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引领家长、实现家校共育提供了可能。”
如今在朝阳小学,“以科学技术创新提升家长核心素养”成为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开通了“空中家长学校”,定期通过线上讲座、家教微课、技术培养和训练,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育,与孩子一起成长进步。
为了让家长在教育中“不缺席”,如今教师不仅在平台上布置作业,还会特别为家长录制一份作业说明的微课,详细的介绍作业的要求和操作方法。“有了智慧平台,就像把老师请到了家里,让我也一起受教育。”一位家长激动地说。
对比鲜明的是,过去在全区学校民意调查中,朝阳小学处于全区倒数第一。自从引入新技术平台,学校一年一个台阶,到2018年竟以满分成绩名列全区第一,2019年更是成为家长社情满意度全市第一名。
与周边学校为生源减少而发愁不同,朝阳小学的学生数量却实现了增长,从几年前的不足500人增长到现在的近2000人。学校也先后获得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荣誉称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等。几年来,全国各地来学校考察达3万人次,大家一致认为,朝阳小学的教育数字化经验可信、可亲、可学。
作为新技术应用特色学校,朝阳小学的“曝光率”慢慢的升高、“朋友圈”慢慢的变大。2024年6月底,山东省中小学数字素养提升研讨会在朝阳小学举行,学校的教育数字化创新实践得到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一致赞赏。面对这一切,李芝深情表示:“新技术为我们推开一扇窗,让星星装满了梦想。未来,我们仍将拥抱技术变革,让科技之花盛开在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