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播教室解决方案存在的不足--匮乏美育、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应用场景

  录播教室是数字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是践行教育数字化和数字化教育的必备设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录播教室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建设录播教室的过程中,很多传统录播厂商只是关注到了学科类录播教室的研发,而很少关注诸如美术、书法、音乐、人工智能等录播教室的设计;这在五育并举、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有悖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造成美育、科学等素养学科数字化困难的原因,核心在于美育、科学的课堂教学场景,有别于学科类课堂教学场景,美育类录播教室的技术难度更高、应用环境更复杂、各素养学科的应用需求不一而足等等;以美术教学为例,美术课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高清晰度的摄像头来捕捉绘画细节,需要多角度展示老师的绘画技法;而书法课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展示笔触和运笔过程,科学实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智能捕捉实验过程,捕捉细节和动态变化,甚至显微录制功能等等。

  另外,美育类、科学类录播教室更需要符合学科教学的特色功能。美术课程对于色彩还原要求比较高,书法课程需要笔触跟踪,音乐课程需要具备指法捕捉、音色高保真等等。

  传统录播教室更关注老师、学生、课件等教学场景的还原,更多关注的是课件教学,这就导致传统录播教室应用只能限制在学科范围内,而更亟需的美育类、科学类课程,传统录播教室功能缺失。

  传统录播教室侧重课堂行为判断,人为设定教师、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触发条件,形成智能录播教学应用;但传统录播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师生行为仅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各学科不同的教学场景判断识别,才是重中之重。否则,美术课堂和数学课堂就没有区别,而一个教室常常要教授多门学科。

  传统录播教室的设计,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教室虽不是一个公众场合,但也不是个人空间;一个教室的用户不是一个人,而是多用户共享、多学科共享。而传统录播教室的设计,基本是按个人用户设计的,个人用户、个人空间、个人设置,缺乏公共应用属性。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某位老师无论是直播还是录课,但却可能用了另一个用户的空间。

  在五育并举、教育优质均衡的诉求下,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录播教室的发展,将会迎来至少三个变化:

  传统的录播教室主要使用在就是课堂实录,在发挥教育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层面,作用有限。有优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优秀老师带动普通老师,传统录播教室必然转向课堂的互联互通互动,真正打造无边界的课堂教学,构建校内校内连接的桥梁,真正的完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美育、艺术、人工智能等素养课堂教学,权重越来越重。美育录播、艺术录播等需求会极大发展,满足包括美育、艺术、人工智能教学场景的录播教室,是必然需求。音体美育的数字化,将会极大助力五育并举、极大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伴随式录播系统将是普通课堂的必备,并兼顾教育教学、视频会议、平安校园等应用。录播系统的设计也更加开放,成为课堂应用的一个数字化基座。

  综合以上,录播教室可从“简单记录”升级为“深度教学应用工具”,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帮手,也能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其他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