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究——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实践为例

  停教、停课不停学”,以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在此背景下,将教育实践主阵地从线下物理空间转移到线上互联网空间成为应对疫情、保障学习的必由之路。疫情初期,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消解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般范式,出现了学生互动效果差、学习状态参差不齐、课堂参与率低等问题。学习空间的颠覆性变化要求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做出深层次变革,因而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建构成为后疫情时代保障教学质量的现实需求。虽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我国应对疫情的教育治理能力及教师的在线教学实践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成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新课题,而发掘该模式的内涵,并以教育实践来检验模式成效也成为后疫情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

  课堂包含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材、各类数字化媒体、教学活动组织、教育学生的方式、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习环境等多种要素。教学环境主要支撑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教育学生的方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四个方面,任何要素的缺失都将影响教学的开展。疫情背景下,师生时空分离造成教学环节关键要素缺位,教学平台成为教室这一外因的有力补充,而教学平台想要充分的发挥其教育价值,尚需关注教学平台间协同和教学模式匹配这两个问题。

  教室是传统教学的物理空间,基于教室延伸出的一系列班级制度和规范,保障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三通两平台”将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推进到课堂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学生创设了基本网络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把网络学习空间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作为师生体验在线学习的重点,学习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

  疫情初期,线下学习空间缺位,国家队、地方队、社会队共同完成在线学习空间的及时补位,保障各学段停课不停学。全国范围内,在线教学平台呈现差异化趋势,在线教学暴露出跨平台学生管理困难等问题。据统计,疫情防控期间仅海淀区应用的线种,线种。同一年级、同一科目、同一课堂应用不同教学平台成为教学常态,不同平台产生的异构数据为教育数据治理增加难度。传统线下教学的教育治理体系与跨平台的教育实践发生错位。扭转教育互联网空间无序应用的局面,实现教学平台的协同治理成为教育管理主要问题。

  教学研究重视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的影响。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都通过一系列分析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重构课堂。外因和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要求教学模式随之变化。新的教学模式需根据教学实际重新分析学情、设计教学流程、应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互动、优化教学评价。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把网络作为师生交互的重要载体,网络具备提供更多优质资源、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易于开展精准评价等优势。但是,用以传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等交互行为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课堂秩序、课堂仪式等能够维持学生注意力的外因几乎丧失了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基于线下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过程与互联网空间信息传播规律的失调,形式上体现为学生躺在床上听课、打着游戏学习等教育现象,实质上是线上教学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海淀区多年来一直持续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疫情暴发后,为解决教学平台协同治理的问题,海淀区加快教育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了海淀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平台和海淀区云课堂直播平台,构建出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价值导向、以直播录播系统为传输纽带、以智慧教育环境为现实依托的线上教学生态体系。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早在2019年12月就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建成了全流程资源管理的教育资源平台;2020年起,又研发并应用了打通时空壁垒的云课堂直播平台,支撑了国家课程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学习、教师线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素养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应用;2020—2021年,将海淀区90%以上教室升级为具有网络课堂及空中课堂部署能力的智慧教室,稳固了中小学课堂基础支撑环境。基于全区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平台、直播平台、录播平台的实践经验,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从全面精准防控的现实出发,探索并提出基于“资源平台+直播平台+录播系统”的智慧教室教学新模式。

  疫情初期师生居家隔离,学生与其他课堂教学要素时空分离。线上教学主要由学生主动发起、平台提供资源、家庭正向引导,形成了基于资源平台的点播学习模式(如图1)。在该模式下,资源平台替代教师的教,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以视频资源承载教育学生的方式和课程内容,学生通过点播的方式访问资源平台中的视频资源。

  基于资源平台的点播学习模式的优势是优质教育服务普惠均衡、教学实施不受时空限制、学习资源丰富,但学习过程干预不足、对学生积极性要求较高是其应用的主体问题。疫情防控期间,海淀区大部分小学使用资源平台开展教学。

  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互对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交互也成为评价课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停课期间,线上教学呈现常态化趋势,基于资源平台的点播学习模式不能够满足师生交互的教学需要,基于直播平台的在线教学模式被正式提出。该模式的实施条件包括:直播平台、电脑和摄像头等硬件设备、课程安排、教师直播准备和学生学习参与(如图2)。海淀区云课堂直播平台为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员创建不同权限的登录账号,以此来实现在线课表编排、课堂实时监控、教师实时授课、学生实时或非实时听课等功能。

  基于直播平台的直播教学模式弥补了点播学习模式在互动性上的不足,在互联网空间重塑了课堂教学秩序和课堂管理规范。直播平台以视音频数据传输替代现实时空中声画传递,完成网络学习空间对现实学习空间的替代。疫情防控期间,海淀多所学校使用海淀区云课堂直播平台教学。实践证明,使用该平台的直播教学能够很好的满足师生的知识传递需要,但课堂氛围营造、学生情感干预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不能通过它较好地实现。

  随着疫情防控朝着精准化方向发展,小范围居家隔离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线教学模式也随即改变。教师和学生都有缺位可能,课堂这一传统教学空间分解为学校教室、教师家和学生家三个场景,双师课堂和教师线上教研也成为现实的教育需求。经过海淀区多校教育实践,基于智慧教室录播系统+直播平台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在师生交互、课堂氛围营造、学生情感干预等方面表现出更多优势,成为联通两方三地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如图3)。

  当教师在校、学生居家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教师通过录播设备结合云课堂直播平台将教室中的视频画面传递给学生,实现学生学习主体重塑。少数学生居家学习时,教师能关注到居家隔离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并为因故不能到校的学生提供长效的教学服务方案。当教师居家、学生在校时,教师缺乏主导课堂教学的物理载体,则可使用云课堂直播平台居家授课,通过录播设备的课堂反馈实时关注课堂整体氛围、学生情感变化等影响教学的因素,较好地实现对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补位。

  双师课堂是指由两位及以上教师共同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双师课堂以优质师资为核心育人价值导向,采取智慧教室录播系统+直播平台的形式进行。远程名师和班级辅导教师以“1+1”的形式分工协作,远程名师线上主讲,班级辅导教师线下答疑,所有班级采用同步互动方式实施。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课堂环境中能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促进学习,学生情感等方面也得到更多关注。辅导教师通过参与课堂,能提高眼界、能力、素养,从而提升教学实效。实验四小、首师附小、清河中学都在使用该方式来进行常态化双师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得到师生认可。

  线上教研是当线下开展条件不充分时,将线下教研活动平移到线上进行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如疫情防控期间,西二旗小学、七一小学、八一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利用海淀区云直播平台建立研修共同体,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研活动,打破跨学校研修壁垒,帮助不同学校教师无障碍线上交流,促进校际学科教学水平提升,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2021年2月22日,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受突发疫情影响,星火小学被封闭隔离。接到通知后,学校紧急启动线上教学工作方案,根据各年级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线上学习计划。低年级学生具有年龄小、信息化平台操作有困难等特征,适合以资源平台点播与线上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线上学习。中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力和信息化平台操作能力,采用资源平台点播与直播平台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线上学习。在课时安排方面,教师上午集中在教育云平台上向五年级和六年级全体学生授课。晚上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课业辅导与个性化答疑。同时,为保护学生视力,教师将课程内容压缩在30分钟内。星火小学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平台有效保障了教师“停课不停教”,学生“停课不停学”(如图4)。

  疫情防控期间,双榆树第一小学提出线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并多次组织线上教学。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对居家隔离的学生进行直播教学,使用资源平台资源包作为学习补充。二是对居家隔离的老师提供平台支持,并安排一位看班教师,确保学生安全和上课质量。

  学校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和信息网络传媒中心开展了线上直播教学的前期筹备工作:摸排居家隔离的教师和学生,为直播教师进行现场培训,说明需要注意的几点,排除在线教学技术障碍等。学校规范了直播教学实施步骤,明确了直播教学组织方式、授课要求等。包括:直播教师需提前提交直播课表,便于信息技术教师准备技术上的支持,并将课表同步给每位居家隔离的学生。学生每日线上提交作业,教师同步批改并一对一反馈、讲解。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们的反馈,直播教学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与学生“隔”而不“离”(如图5)。

  上地实验小学长期重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层次地融合。在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利用海淀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平台和海淀区云课堂直播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线间教室安装了录播系统,组织教师学习设备使用方法,并于2022年初面向教师开展智慧教室使用方法的视频培训。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师生居家隔离情况时有发生,学校开始尝试融合使用录播系统和直播平台,探索一种兼顾师生交互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的教育学生的方式。通过录播系统和直播平台,学校组织居家隔离的学生在线收看班级直播,与在校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居家隔离的教师则通过直播平台,与学校班级内的学生连线互动,远程进行授课。学校还配备了辅导教师在班级内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实现“双师课堂”(如图6)。

  海淀区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重点区,承担用AI、教育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教育赋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根据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发展导向,海淀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还应注重以下问题。

  实践表明,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点播教学、直播教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需要。随着平台功能完善化、教育资源丰富化,因信息化设施性能陈旧导致教学实施不畅等问题将慢慢的变成为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的约束因素。高质量教育信息化需要和基础设施性能落后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矛盾。建立以教育需求为导向的设备更新迭代机制,是教育设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新型教与学模式提出后,教师需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设计,促进有意义的学习。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学生评价方法,对于更好地开展线上学习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组织专家团队探究基于新型教与学模式的评价维度、评价指标、常模等,是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究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深入应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拉近了师生的空间距离,促进教学模式演变,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将以更加智能化的手段解决传统问题,更加聚焦数据深层价值,为师生教学减负,为教育治理赋能。研究新技术协同支撑教育应用应是海淀区教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方向。

  平台治理慢慢的变成了信息时代教育治理的新课题,通过教育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慢慢的变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平台还需要在课堂信息多维分析、课堂质量监督、学生发展评价、远程技术协同等方面持续建设,更看重智能化水平提升,帮助学校信息化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问题,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其他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