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月31日消息(记者 冯仪)1月30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发布了“数智未来”教育展。在我国,数字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学校里都在运用什么样的数字教育系统,为老师、学生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便利?央广网记者做了实地探访。
外表平平无奇的一支黑色水笔,可以在任何纸张上写写画画。写出来的笔迹,可以实时传输到老师的屏幕上。在课堂教学中,方便老师进行学生作业案例讲解。
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学生在写作业的同时,通过这支智能笔就可将答题全过程的影像呈现在老师的终端上,实现实时的电子化录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客观题作业,智慧作业系统能自动化批阅,方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完成情况,学生也能在提交作业后及时进行订正;针对实践类作业,通过直播或留言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交流与互评;针对作业讲评需求,则可以充分的利用平台的精准数据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的典型问题,便于教师及时开展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讲评和辅导,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逐题录制完整的解答过程,提供给学生按需选择观看。
据悉,目前智慧教育系统已经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中小学普及,实现全区应用,建设了优质试题资源850439道,优先实现作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闵行区5631名教师和12万名学生。
《临床诊断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程,着重训练医学生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这样的课程往往需要学生和病人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因此,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线下的实操课程,往往会通过招募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培训,从而让志愿者“扮演”患者角色。
运用基于大数据模型的虚拟标准化病人训练系统,学生可以像与语音助手对话一样,向屏幕上的“病人”提问,而病人会反馈给使用者自己的相关“病症”。一次问诊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该“病人”的标准化病历,学生按要求填写。
据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该系统能够按照教学需求自由设置扮演不一样疾病标准化病人,并以3D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它具备对人类思维的理解和反馈能力,准确应对学习者的自由发问,可以依据语音指令要求做出相应的配合动作。 可以基于医学人文关怀考核要求为学习的人创造共情沟通话题,并对学习者的沟通质量进行评价。最终按照技能操作规范与教学要求完成对学习者技能实践训练与考试任务的准确评估。
近年来,急救教育慢慢的变成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2021年,教育部便开展了首批150所高中和高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学校急救知识普及、急救设施配备、救护技能培训等工作,切实保障青少年生命健康。
当紧急情况来临时,怎样施救才最科学?怎样操作才不会让病患“伤上加伤”?智慧化急救综合训练考核机为师生们提供了教育学生的方式。使用者可以在线学习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和创伤救护等常见的急救处理方式。
与传统的线下讲座不同,智慧化急救综合训练考核机将急救现场搬到教室,作为教学联机设备,接收教学机下发的学习指令,实现智能交互。急救实训时,语音全程给予专业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正向反馈。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使用者能够准确的通过屏幕上的语音提示,准确地找准施救的身体部位,并且掌握合适的急救力度。
现场演示在智慧化急救综合训练考核机上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央广网记者 冯仪摄)
记者在现场体验海姆立克急救法时发现,如果模拟急救时,按压部位不正确,或施救的力道太小,系统都会发出警报,提醒使用者按压的正确部位。只有当施救位置正确并力道足够时,才算完整地进行了一轮施救。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在很多紧急状况下,黄金抢救时间仅有几分钟,这时拨打120或者寻找老师可能会错过最佳施救时间。很多人面对紧急状况不敢施救的原因之一,是自己没把握进行正确的急救。此外,急救还是个“体力活”,往往在现场需要流施救,让施救者也能恢复体力。
“我们的目标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学会急救,这样在紧急状况发生时,不管是师生还是工作人员都能施以援手。”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