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职化问题,客观来讲,部分学校目前尚存编制紧张、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业务素质相对薄弱等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总结山东省青州市圣水学校办学经验,作者觉得,专业施教与专职化比例提升,对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来说同样重要。“道德与法治”是国家课程,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要主动担当,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用好统编教材,发挥好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做专业的执教者。
如何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专业施教?我校做了三方面工作:
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师需要有教育的使命感,其人格一定是高尚的,这比教学技能和方法更重要。因为学生特别在意,他们会看教师怎么说、怎么做。
在思政课教师的任用上,一些学校采取让班主任、语文教师兼任的办法,这保证了课程的开设,但忽视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会造成课程实施专业性不高,对课程重视不够、研究不深、落实不力,使课程始终处于“副科”状态。
我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好中选优,落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带头进课堂听课讲课,逐步建立起了专兼职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配置机制。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都兼职担任了一至四年级思政课教师,五至六年级则以专职教师为主。学校的一位副校长是山东省潍坊市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校就以该名师工作室为核心,组建高素质研究团队。尽管团队教师中不乏兼职,但本质上是正差。
决定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的条件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让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课堂教学呼应起来。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是全校“同上一堂思政课”时间,利用校园录播系统,我们统一话题、统一内容,让骨干教师轮流宣讲,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引导他们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给全体思政课教师立标树典,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为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业引领方面的不足,我们尝试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山东省“教师互联网+”专业发展平台的优质资源,开展“教师个人、同伴互助、团队提升”三级研修,让平台的优质课例和教学资源助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一是平台支持的个人学习研修,即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中的专家讲座、学科教学案例和专题研修等资源开展教师自主学习,教师先学后教;二是同伴互助,即利用教研群组功能,创建线上线下研修工作坊,每周开展一次线下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一次线上专题研讨,通过研讨交流、经验分享、协作互助等方式,解决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三是工作室引领,利用好全市思政名师工作室,遴选“校内专家”,每月发布一次校级主题研修活动,发布专家讲座观看任务,打破围坐式的传统教研模式,利用接龙、评论等方式,由经验型教研转向实证型教研。
有效的教研形式解决了教师教学中都会存在的问题。教研注重对话互动、紧扣教学实际,促进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总体思路和要求,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实施能力,多名教师在市县两级组织的教学评一致性改进说课活动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正确思想政治理念与观点的认识、理解、认同、接受、信奉和践行。我们提出,思政课教师要落实“三个研”:
一是研真问题。研究现实关切的问题,体现针对性,拉近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将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真实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探究、分享、交流中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的统一。如小学四年级在进行“感受家乡文化”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开展“青州古城巡游活动”,学生利用节假日访古城、寻民俗,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实地访学后,学生学习“当地风俗”“多姿多彩的民俗”“家乡的喜与忧”三个章节时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是研真情境。研究教育学生的方式的创新实践,运用体验式教学,在“近小亲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接受、信奉和践行教师所讲的道理,入情入理、入脑入心,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影响学生灵魂、塑造学生价值观的课。引领学生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改变过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式的教学思路,避免将落实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大家排好队”一课时,就设置了“排队购票”体验教学环节,以讲台模拟电影院售票窗口,让学生按顺序排队,并故意安排几名“插队者”,让学生体验插队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意识到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不公平,深切感受到“自由平等”的意义。
三是研全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上体现生本性。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示范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引导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怎么来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与法治”课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中,道德修养学习有一项重点任务,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比如一年级的入学教育,是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行动的落实上。我们以教材内容为纲目,整理形成“认识学校”“感受身份变化”“学习校园常规”“制定目标计划”“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融入集体生活”六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对于每个领域的学习,坚持“教—试—督—评”四步走,教师先找到标志性行为,如每天早晚洗漱,每天喝水三杯,每天坚持运动,每天看天气预报添减衣物等,将每一条常规设计成相应的“水滴章”等充满趣味性的奖章,对日日践行的学生进行奖励,巩固和增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效果。课堂常规的落实,则以标志性行为提取和课堂小口令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学,如教师用儿歌“眼睛跟着耳朵走,听谁说话就看谁”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练习写字前,师生齐诵书写姿势歌,“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一拳、一尺、一寸”,师生一呼一应,边念边查坐姿。通过日日践行,一年级新生很快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师者,人之模范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相关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道德品行,成为“人师”,努力实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本领恐慌”,刻苦钻研,不断充实提升个人,才能理直气壮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作者曾庆芳系山东省青州市圣水学校“道德与法治”课骨干教师,张云杰系该校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